打造知識教育平台的藍圖 ~曾志朗~
今年三月五日,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發表了一篇頗有震撼力的文章,「跨越斷層──掌握台灣未來關鍵的五年」,李院長在文章中表示了他對台灣未來的憂心,他說:「我回國六年來,從來沒有像過去這一年那樣,心中有如此強烈的迫切感;迫切地擔憂台灣到底會『向上提升』還是『向下沉淪』;這種上下緊繃拉扯的顯著狀況,在學術、政治和經濟都到處可見。」李院長的話打動了很多人的心,我也深受感動,覺得自己應該再多為台灣做一點事。
新政府成立,我接受徵召,出任教育部長。就任三個月來,站在全新的視野,學習到很多執政的責任感與榮譽感。最近一個月,利用立法院休會的期間,我和部裡的同仁,密集的到各縣市訪視,看到許多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,也看到許多教改播下的種籽,已經逐漸萌芽;更看到新舊制度交替過程中,存在於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衝突……等等許多的現象。對於現況,大家未必盡然滿意,但對於未來卻都充滿希望與憧憬。我學習到很多,不論是支持者的掌聲,或是批評者的火力,都讓我覺得自己有若身處怒江的舟子,有著乘風破浪的激勵感。台灣真是個充滿活力與驚奇的地方。三個月了,我覺得,我有義務向全國民眾報告:我所看到的、我想做到的、與希望大家一起來完成的台灣教育願景。

擁抱海洋,面向寰宇
有人說,我們活在一個十倍數的時代,未來的每一年的進展,都將超過過去十年的成就總和。我們都為未來孩子的學習壓力擔憂:他們能夠背負得了這麼快速大量的知識累積嗎?最近我觀察到孩子們在上網時的成就感與歡笑,讓我一方面覺得有信心:孩子自有他們克服困難的潛能;可是另一方面也警覺到,上網提供了無遠弗屆的時空,同時也擴大了孩子們競爭的範圍。台灣的孩子不再是只與台灣的孩子競爭,而是必須與全世界的孩子競爭。
台灣在接受全球化洗禮時,也應意識到,世界各國早已注意到的環境哲學:「全球思考,本土行動(Think
Globally, Act Locally)」的深刻意義。在網路上四處巡弋的孩子們,有沒有想過,他們其實是生長在一個四面環海旳「海洋國家」?有沒有期待過,他們應該是擁抱蔚藍色的「海洋之子」?我們應該有如海洋母親一般,擁有容納百川的知覺能力,台灣應該有海洋生物多樣性的「國民精神」;我們的教育,應注意這種重整國民精神的使命。台灣的各級教育,包括終身學習的課程,必需吸納這種海洋精神的本質典範,並在國家的最上位,教育機制,找到實踐的著力點,推動多元文化,多語言及多層歷史經驗的教育思維。
台灣的自然進化,一直有著多語言、多文化與多層歷史的經驗,與生物的多樣性的特性相互呼應,我們的教育機能,理當順應這種天性,走向多元,走向涵容多色。
在這樣的教育思維下,首先要確保教育機會的公平性。特殊教育、原住民教育都應該在尊重其個別主體性的原則下,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理想。其次有關九年一貫課程之推動,對於母語教學及鄉土教育的加強都有待進一步落實。而教育制度的多元化、彈性化,無論是師資的培育、入學制度、課程的規劃,乃至重建教育行政新體系,尊重學校的自主、配合地方自治強化地方的特色,建構分層負責的體系,都必須在這樣的思維下做體系的建構。

知識競爭力的提昇
21世紀將是知識經濟及數位化的時代,教育的目的,不再只是教會孩子基本能力,而是要提升孩子的「知識競爭力」,與全世界學生一起站到同一條知識起跑線。教育施政的推動,必須以提昇知識競爭力作為建構的的平台。這是每天的競賽;非但孩子們面臨這種挑戰,事實上,每個家庭,每個父母,每個人,在新的知識經濟紀元,必須與孩子共同學習。這真是一個「人人都要學習,家家應再教育」的終身學習時代。終身學習必須從小開始,建立閱讀的習慣,在閱讀中尋找學習的樂趣。
教育機會的開放,固然是終身學習社會中,必然的趨勢,但對於追求教育卓越化的機制,更是知識經濟時代必須掌握的先機。尤其是對於資訊及生物科技等二十一世紀的關鍵產業,面對國際競爭的壓力,無論是研究發展或人才的培育都必須尋求突破。
網際網路時代更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。我們的社會,比過去任何時期,都更加需要建立新的價值典範。生命教育的推動,即是在建立新的價值典範。實踐身教與尊師重道之間,有著新的迫切關連。學習典範,尊重生命,這種「文化知覺能力」必須從幼兒時代就充滿心靈。
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