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國38年(1949年)國軍失利於國共內戰各省軍民及政府人員被迫轉往台灣定居,早年因政府遷台,隨著飄洋過海的軍人不少,有的孤身一人,有的則是攜家帶眷,尤其以空軍、海軍占大多數,戰爭結束政府規劃的眷村就是為了照顧這些職業軍人以及家眷;早年在龜山一共有九個眷村, 據統計,民國35年(1946年)台灣人口約610萬人,1950年卻激增為745萬人,其中增加的數量絕大部分為此階段的新住民,當時政府為解決這150萬以上激增人口帶來的居住問題,開始興建房舍或安排宿舍,並將新住民以軍種、職業、特性等,分別群聚於一定範圍,即為現在所知的眷村。

民國39年眷村的數量快速增加,各部隊忙著找地並出人力協助,以最克難的方式蓋房子,用竹子、泥巴、稻穀殼做為材料,每戶小則五、 六坪 ,大的也不過八、 十坪 ,裡面往往住了六、七人以上,戶與戶之間緊臨而居,完全沒有間隔,排與排之間的房子也只是由狹小巷弄隔開而已。有些眷村四周用竹籬笆圍起來,因此「竹籬笆」成為眷村的代名詞。

民國40年左右建造的竹籬笆眷村已有二十年的屋齡,歷經多次颱風後已殘破不堪,因此原地重建或遷建的比例增多,經費來源部份是由軍方撥專款補助,部份是自行籌款。新蓋的眷村,以 RC 結構的建築取代了原先的克難小屋,居家品質獲得很大的改善。十月二十五日,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