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「老師十二樣見面禮」讀書心得 | |
01.参賽標題:老師十二樣見面禮 02.書籍ISBN:9789866873232 03.中文書名: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:一個小男孩的美國遊學誌 04.原文書名: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:一個小男孩的美國遊學誌 05.書籍作者:簡媜 06.書籍編譯者:初安民 07.出版單位:印刻 08.出版年月:2007年05月30日 09.版次:初版
一●相關書訊
本書是由作者和丈夫陪同兒子到美國遊學時所撰寫的,簡媜自稱,本打算在這段時間收筆,但因雙姚都出外「打拼」時太無聊,再加上親友團的支持鼓勵下才提筆的,可是她也在猶豫現代社會的旅遊書比比皆是,要如何能讓讀者接受呢…?於是她以遊學日誌為基底,逐字逐句開始來編策。裡頭提及了她們一家子的生點滴、遊覽名勝景點的永物寄情,最主要在紀錄兒子在美國學校的心得趣事等。
二●內容摘錄:下列文字摘錄《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》
開學老師送每位學生一個裝著十二樣禮物的牛皮紙袋,第一樣牙籤:挑出別人的長處。第二件橡皮筋:保持彈性每件事情都能完成。第三件OK繃:恢復別人以及自己受傷的感情。第四件鉛筆:寫下你每天的願望。第五件橡皮擦:每個人都會犯錯,沒關係的。第六件口香糖:堅持下去就能完成工作,而且當你嘗試時,你會得到樂趣。第七件棉花球:提醒你這間教室充滿和善的言語與溫暖的感情。第八件巧克力:當你沮喪時會讓你舒服些。第九件面紙:幫別人擦乾眼淚。第十件金線:記得用友情把我們的心綁在一起。十一,銅板:提醒你,你是有價值而且特殊的。十二,救生員(糖果代替,救生圈形),當你需要談一談時,你可以來找我。我忍不住想這袋子裡是裝的是一個怎麼樣的老師的心。〈p.20-23〉
三●我的觀點
在這個世代上,很多的父母為了栽培孩子,將他們送往國外求學,以求往後有較強的能力在這個社會上生存,但我們時常可以看見那些喝過洋墨水的留學生,大多不願意返回台灣,或對於中華文化有所歧視,對此確實令人反感,心想,難道他們就不懂得落葉歸根、忠貞愛國道理嗎?後來我慢慢的明白了,尤其看完此書後,更可以體會他們的想法了!
我們臺灣的生活文化跟國外比起,的確令人納悶,先由購物說起吧:美國的商場,買任何產品都有三個月的保固期,無論是有毀損、不實用或不喜歡都可一律退貨,而且,當發現買貴時還可退差額,頗具有人情味;我國呢,只有九個字,「商品一出,一概不退貨」,使人不滿。人民的素質也有天壤之別:國外的生活悠閒,人民熱情,而我們則是緊張冷漠;美國盡可能的保護自然生態,到了公共場合也不亂丟垃圾、不超車、不插隊,台灣正好相反,商人不斷的開挖天然資源,每個公共區域都猶如大戰過後,慘不忍睹,隨地是都是垃圾,行車時不停按喇吧、超車,造成交通混亂,甚至連排個隊也能引發口角,各個自私自利,讓人咋舌,光憑以上幾點還能說我國是國際公民?
最令我有所感觸的,便是教育的問題,這點也是作者想透露給讀者的訊息。從小我們的生活就是上學、考試、補習,不斷循環,上頭不停壓注所謂的「學問」,課堂中只是一直朗誦書上的文字,不管我們是否真的了解,就要求以死背硬記等手法讀會它,使得這些莘莘學子,都變為考試機器,雖然很會考試,但問他其原理時,卻啞口無言;在教師方面,某些老師把教育只看作是一個混口飯吃的工作,早已失去了熱誠,不管學生有什麼狀況,以不麻煩到自己為優先,還有些是以辱罵批評等負面方式來應對學生,使有些小孩因此懼怕學習不敢上學,甚至迷失自我,淪為歧路羔羊。讓我吃驚的是,這些老師還不只是少數。國外卻不一樣,他們讓孩子快樂學習,不出太多的作業與考試,為的是給予多一點的時間出來運動和閱讀,從小學就開始幫助他們找尋人格特質與優勢智慧,並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,程度分階,提升教學的效果,校方也跟家長密切配合,老師也都不嫌麻煩的注意著關心著每一個孩子,不以成績為主流,每月頒發品格、特質等獎項,鼓勵表揚學生,給予的都是正面的讚許和適度的自由,以至於國外和台灣的青少年相比,顯得格外的穩重、成熟,這也顯現出我國教育的腐敗,失去了與各國追逐的能力。
我一直認為教育就是一個國家的根源,唯有良好的教育系統,投入所有的心力去灌溉,才能使國家的棟樑茁壯,檯面上的官員倘若可以將利益擺在一旁,同心協力的為教育來付出奉獻,改善這個糜爛病態的體制,相信那時的台灣,絕對不可一世,必定會成為一個興盛、富裕使人人都稱羨的強大國家。
四●討論議題 1.假如說你今天是一個老師或父母,在開學的重要日子裡,你會送什麼給你的學生或孩子呢?而那禮物又代表著什麼含意? 2.反問當你收你的老師或父母所贈與你的這份禮物時,當下的你會有何舉動以及想法呢? 3.當你是那有權有勢的上位者時,面對現在的教育體制,你會有所動作,是置之不理還是另有改革之道呢?
|
|
公佈單位:圖書館 | |
= 回上頁 = |